2016年3月23日 星期三

[影評] 單身動物園:坐困二元世界的圍城


直接說結論:好片。我喜歡的怪片!直接諷刺了社會對「二元」價值的想像。


事實上,整部電影的大綱也圍繞著「二元」來設計。

電影前半段是「飯店」,後半段是「叢林」。並以「有伴侶/單身」、「異性/同性(入住時,性傾向無法選雙性戀)」來鋪陳主題。

我覺得最有趣的是,導演沒有太想去judge「有伴侶/單身」誰優誰劣這件事,而是把視角放在討論「社會框架/價值觀」。


待在飯店的尋伴男女,看似困在牢籠,但逃出、重獲單身的喜悅後,卻又是另一個社會秩序與單身框架。好!那就再逃!結果,好不容易湊對找到真愛要奔向城市生活時,整個社會卻又只允許與你有共同特徵、喜好、興趣等的「絕配伴侶」在一起。否則,你又必須被丟回飯店重新獵物、配對。




亦即,飯店內、飯店外;叢林裡、叢林外;城市裡、城市外--到底哪個比較好?還是走到哪裡,我們都必須在A與B、黑與白之間二選一?社會到底容得下模糊、曖昧的灰色地帶嗎?我們為何又非得那麼清楚自己是站在哪一邊的?

此外,它挑戰你對「最佳伴侶」的想像:你願意為了你的伴侶犧牲到什麼程度?--犧牲你家的愛犬?撞到流鼻血遷就對方的特色?被槍擊或槍擊你的愛人?挖掉雙眼?--怎麼去定義所謂「絕配」與「真愛」?

除了故事大綱有趣,我也很喜歡導演用有點黑色幽默、有點血腥的方式來說這個故事。尤其「動物」的比喻特別有趣。

進入「配對飯店」前,必須先決定:一旦自己無法限時配對時,屆時要變成哪一種動物。但此劇本設計令人感到諷刺的是,若「人」只能允許找與自己有共同點的「同類」當伴侶,那實際上,不就像動物一樣?只允許與同類動物交配?(記得好像連動物都有跨物種性交的案例?)

社會不允許單身,除了既有的框框,還必須有搖旗吶喊的圍毆幫凶。社會逼你找伴侶的同時,同時逼你必須得獵殺單身者當祭品;這不正是真實社會寫照?有多少人成為社會刻板印象與二元價值觀的幫凶,一起追殺那些與你有著不同思考模式、看起來「異類」的人們?

留白的結局,剛好把這些複雜的、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,拋回給觀者。

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