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影評] 不存在的房間:誰打造了密室?
那天看了〈不存在的房間/Room〉,沒有太打動我。但從電影延伸出的一些思考,我覺得滿值得分享的。
我會把電影的前後兩段看成是「兩個房間」。第一個房間,是母子身陷被軟禁的「密室」。第二個房間,則是他們走出密室後的「大社會房間」。
從密室逃脫,當然值得慶幸。密室裡沒有自由、沒有太大空間;食衣住行育樂全都受限,是被動的。就連陽光,也都仰賴那一小方格的天窗。
但這裡所謂「沒有自由、沒有空間」,是從媽媽的視角出發。至於一出生就在密室生活的兒子,沒看過世界之大,又怎覺密室之小?未嘗過自由之好,又怎有囚禁之感?
於是,有趣的轉折便在於步出密室那一刻。母親從欣喜若狂到崩潰自責;孩子呢?戴上口罩只怕「世界太多細菌灰塵」讓他免疫力受損,甚至他開始「懷念」密室裡那個曾經讓他「異想天開」的生活。
無形的細菌接踵而來。
媒體大眾目光的關注,讓母子只能從那個小密室,走入另一個「社會製造的大密室」。躲避鎂光燈,他們無法步出家門。爺爺不願正面瞧一眼這個「非婚生孫子」。樂高玩具對兒子絲毫沒有吸引力。媽媽接受電視節目主持人的質問拷問後開始自責⋯⋯。
逃出密室看似重獲自由,但從家庭到整個社會,卻把他們又框進另一個大密室。
就電影個案,這或許可以看作是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(PTSD)」的一種;但仔細思考,我們又如何得知,這個由制度、慣習與潛規則框出的「社會」--我們身處的大房間,不是另一個亟待打破/翻新的密室呢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