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安再度用他說故事的功力告訴世人,電影,可以沒有公式 ;3D,可以不用為了技術而技術;技術只是說故事的工具 。沒有故事本身,工具就只是工具。而最令人佩服的,仍是 李安擅長使用的隱喻,用以繼續傳達他想談的人性與哲理。
這次更深。掛著「奇幻」、「3D」招牌的「少年Pi」, 實際上卻隱藏迥然不同的三層想像:獸性、神性與人性。三 者彼此辯證,彼此衝撞,也彼此互補。撥開三層辯證,可能 是人性的真善美,也可能是殘酷、不忍卒睹的人性本惡。據 此,英文片名更勝一籌。
男主角Pi,音同圓周率「π」。 π= 3.141592653…,數學上的「無理數」,亦即「 無限不循環的小數」,也帶出人類窮其一生所探尋的一切, 其實是如此無邊無際、沒有規矩,最重要的是,沒有「最終 」答案;追尋的「無限不循環」可能是「真理」、可能是「 宗教」,也可能就是每天生活奮鬥的意義。
獸性。人類害怕野獸,用籠子區隔。爸爸告訴孩子,野獸不 可親,牠們是獸不是人,沒有理性思考,也沒有人性。不論 最後你相信哪個故事版本,這些獸,要不成了人類活下來的 依靠,要不成了「人性」的反射;人與獸,實際上是如此又 親又近,忽遠忽近。
神性。少年Pi從小可說就是個宗教「雜食者」,印度教、 基督教及伊斯蘭教,說是有神論也對,其實也像是無神論。 這些有神、無神,最終都回歸到「信仰」的真諦本身。「信 仰」本身才是一種「信仰」,而不是特定的哪一種神、哪一 種宗教。這讓人回歸純粹對「信仰」的思考。當主角宣稱自 己是素食主義者,卻也在面臨驚濤駭浪時,必須卸下俗世的 形象外殼及包袱,回到最原始的思考:延續生命。於是植物 、動物、萬物,本質不是皆同嗎?吃或不吃,不都是一種形 式上的束縛?
於是回歸「人性」。李安讓我們看見人定勝天的決心、智慧 、克難,但另一面卻是人性的狡猾、善變、邪惡、欺騙。兩 者並存,猶如Pi與老虎(Richard Parker),是伙伴,是敵人,更是一體的兩面。心中 沒有這匹「獸」,人何以能存活至今?
Pi在劇中乘上猶如諾亞方舟般的小船,想乘風破浪,也想 劃破人性的醜陋。但船上的斑馬、鬣狗、猩猩、虎;竟驚悚 的在結尾成了現實的四個「人」。那些受難旅程中的絢麗、 美如幻的光影,夜裡閃閃發光、形如側躺印度神的食人島, 這些可能竟是相殘、野蠻、獸性的代名詞。
故事的版本,人們寧願相信人定勝天、相信奇蹟、相信勇氣 、相信信仰、相信人性本善;仍不願相信最殘忍的那一個。
或可回到李安常替自己電影下的註解,「每個人心中都有一 隻Richard Parker」;人,有沒有勇氣正視心中的那一隻Ric hard Parker?
這次更深。掛著「奇幻」、「3D」招牌的「少年Pi」,
男主角Pi,音同圓周率「π」。 π= 3.141592653…,數學上的「無理數」,亦即「
獸性。人類害怕野獸,用籠子區隔。爸爸告訴孩子,野獸不
神性。少年Pi從小可說就是個宗教「雜食者」,印度教、
於是回歸「人性」。李安讓我們看見人定勝天的決心、智慧
Pi在劇中乘上猶如諾亞方舟般的小船,想乘風破浪,也想
故事的版本,人們寧願相信人定勝天、相信奇蹟、相信勇氣
或可回到李安常替自己電影下的註解,「每個人心中都有一
※推薦電影開場這首「Pi's Lullaby」,來自印度的歌手Bombay Jayashri,是印度的「塔米語(Tamil)」, 非常好聽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