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12月2日 星期日

[影評] 愛.慕/Amour


奧地利導演麥可漢內克(Michael Haneke)的「愛.慕/Amour」;這部電影今年已獲坎城影展最高榮譽金棕櫚獎

內斂、沈悶、陰鬱...,一部看了會內傷的電影。

2010年12月底,耶誕節剛過,台灣發生一起駭人聽聞的社會案件。八旬老翁王敬熙,用螺絲起子釘死患有帕金森氏症的妻子後,再向警方自首。

這部「愛.慕」就是「老翁釘死愛妻」的翻版。

導演把電影鋪陳得就像在你家發生一樣。電影場景幾乎全在一間公寓完成。長鏡頭、慢動作,以及長時間的留白,觀影者的情緒就隨著鋪陳愈陷愈「悶」。

兩個擁有古典鋼琴音樂氣質及品味的老人,一頓早餐的意外後,一路褪去身上的高貴,面臨生老病死的不堪。憤怒取代理性,咆嘯取代優雅,但殘酷是否就此取代愛慕?


儘管整部電影的「慢調」,營造令人難受、坐立難安的氣氛,但導演中段及尾段用兩個浴室的場景作為兩次驚悚的「轉折」;其一,原來是半夜驚醒的噩夢,其二,同樣用浴室做轉場,卻是人生現實的一場噩夢。可能醒不來了,又或者醒來了。留給觀影者自己判斷。

回到電影的主軸「Amour」。老翁終究是深愛著妻子的。他兩臂抱起已蹣跚的愛妻、他在攪碎的食物泥中加入水蜜桃汁調味、他替她換洗昨夜濕了一屁股的衣褲、他給了她重重的耳光要她多喝幾口水、他在她哀聲連連時耐心地說故事平緩她的情緒,他最後在她安詳的時候帶她離開人世。

屋子裡的兩人,只有他們彼此了解、相愛。他,好不容易廢了九牛二虎之力抓住了鴿子、且可永永遠遠的抓牢;但他沒有。啊!我愛妳,「原來一點都不難」;啊!原來放牠(她)走,一點都不難?

於是,他為她洗了、剪了幾束白啊黃的鮮花,灑落,陪葬這場低調的典禮。那些子女的責任、社會照顧的網絡、高齡化社會的隱憂,都隨著舒伯特即興曲一起埋葬;多麼平靜而安詳。

他們的愛不需認證,無謂。就像身邊的子女、看護不必再多責難一樣,無效。

然後,再回到2010年那個真實的故事。

老翁當時曾在部落格寫下這些話,讀來不就是台灣版的「愛.慕」嗎?

之一,王老頭對王老太婆說:「妻在夫前死」是老妻的福氣。王老太婆說:我同感焉,然則何能?!王老頭說:必要時我把你殺了就是。

之二,他們不要因疾病或意外、在痛苦和無奈中、沒自主權又沒尊嚴,受盡醫療折磨和別人擺佈、自已身受種種痛苦、又拖累家人、大家飽受身心折磨的自然死亡。

之三,人都想去美國做美國人。去美國做美國人有什麼好呢?我不知道去美國做美國人有什麼好 ………我只知道孩子們都去了美國,對老人家其實真的很不好。

剩下的,就留給看完新聞的人以及看完電影的人思考了。



※這首,舒伯特的降G大調第三號即興曲,繼續彈奏。



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