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4月10日 星期三

[影評] 沒有痛感的小孩/Insensibles


電影裡的小孩,沒痛感;觀者,卻不得不痛。今年我的金馬奇幻影展片單,就以此片畫下精采的句點。

像是劇情片,又像驚悚片;看起來不那麼恐怖,但深究之後,卻又令人毛骨悚然。驚駭的,卻不是看來殘酷的血腥,而是無關血肉的人性黑暗面。

導演用一群「沒有知覺、沒有痛感」的孩子當作說故事的媒介,想說的卻不是僅僅是「怪病」而已。


二次大戰、西班牙內戰;納粹、法西斯主義與共產主義、左右翼。這些歷史脈絡的引入,讓電影有了厚度。

「沒痛感的孩子」親眼目睹一幕幕的人性殘酷,從對少數疾病的歧視(屢屢讓我聯想到樂生院)、戰爭的冷血、還有無來由區分我族/他族的意識型態鬥爭,「身體」上沒痛感的孩子,終究「進化」成「心理」也沒痛感的殘酷代言人、劊子手、執行者。

據此,「沒痛感」三字,究竟是生理的先天疾病,抑或是心理的後天「馴化」,已無法區分了。我想這也是這部電影真正想傳達的意念。

表面上,我們看見了沒痛感的小孩長大成人,這樣疾病使他少了「同理心」;但於此同時,孩子從監禁室裡的多個方框(不論是門上的視窗或自鑿的牆壁洞穴)所看見的一幕幕景象,事實上才是令他真正「馴化」成「無感」之人的關鍵罷

劇情仍為主角及觀者的感受保留光明面的一角。「眼淚」、「愛」與「心痛」三者的連結,作為「感覺」的出口,讓「無感」、「無痛」之人,能獲得救贖。

隨著電影抽絲剝繭,「無痛感」的病狀到底存不存在、能不能治癒(生理上的),已不是關鍵。回到心理上的「無感」,並究其原因,才是電影予人的真正啟示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