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影評] Dogville/狗村(2003)
相較於台灣翻譯成「厄夜變奏曲」,英文直譯「狗村」,更貼近電影。
狗村,從名字來看,就已開門見山破題了。在電影情節的詮釋下,村莊裡的人們隨著劇情舖成,被形塑成本性像狗一樣的天性。在這裡,狗,應是「獸」的代稱(雖然拿狗做獸性的比喻,這點我無法完全認同)。
這部電影就像個大型、殘酷的人性實驗;女主角闖進狗村,便開展了一連串的測試。這當中有太多政治、倫理的辯論,似乎更適用於每個職場,甚至是當今的民主政治生態。
除了帶領觀者顛覆光明/黑暗孰是孰非的想像,去經歷一場信任/欺騙、利他/利己的考驗,若套用東方儒家的詮釋視角來說,無疑就是一場人性本善/本惡的正反辯論。
最諷刺的是,鎖在狗村裡的「價值」,一切卻由「民主」決定;他們開了看似理性的公共論壇/會議,人人各書已見(哈伯瑪斯的理性溝通?),然後,最後用投票的民主機制形成了狗村的「共識」-女人的去或留均是如此。
另也清晰可見,多數/少數結構下的民主決策,主宰了價值的是非黑白;狗村上上下下的共犯結構,合謀了利己/利村的決策,姦淫、欺凌、栽贓、貼標籤,儘管他們都知道「事實」到底是什麼。他們串謀了,所以只能選擇假裝無視的緘默。
有趣的是,一個小小狗村,也揭示/批判了資本消費主義的剝削體系;無形被創造的需求、不對等的待遇、超時的工作,種種「溫水煮青蛙」的勞資特色皆展露無疑。
片尾以「世界上如果沒了狗村,就會更美好了!」為主軸作結:一種以眼還眼、亂世用重典的觀點也隱隱然被帶出。更啟人深省的是,何謂「壞人」?日常平庸之惡、民主暴力之惡,與黑社會的燒殺擄掠,何者較惡?隨著狗村的消失,這個哲學問題,至今也持續被辯論著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