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2月1日 星期日

[影評] 爸媽不在家(2013):一屋簷下的六條感情線


「小規模、小預算,根本就沒想到會拿最佳影片。」導演陳哲藝在金馬五十頒獎典禮從李安手中接過獎座後,說了這段話。於是,《爸媽不在家》在院線上映首夜,我就搶進電影院想一睹這部「小」電影。

電影很「小」。一對新加坡夫妻忙於工作,請來菲傭料理生活大小事,工作項目包括照顧家中唯一的孩子。一層二樓的公寓、四個人,主角早晚一進一出,卻把這個家,拉出一層又一層的生活難題。一個外人的到來,竟掀開了隱藏在一屋簷下複雜的情緒、秘密及矛盾。


同樣以「家」為題,陳哲藝的拍攝手法及敘事節奏,都不能不令人想起李安的《飲食男女》、楊德昌的《一一》或張作驥的《黑暗之光》、《當愛來的時候》-彷彿就在你家隔壁鄰居裝了一台隱藏式攝影機,然後拉你走進(近)觀看這一家子的「真實生活」。

之一:四人拉出六線視角


電影之所以感動人,在於它提供觀者不同視角看事物。《爸媽不在家》的主角雖僅四人,但隨電影鋪陳,竟開展出四人、六線(夫妻、母子、父子、父親與菲傭、母親與菲傭、小孩與菲傭)的情感,兩兩間的關係不是輕鬆幾筆帶過、而是細膩刻劃,豐富了電影的內在層次。

隨四人六線不斷交錯展開下,觀者也陷入價值觀的抉擇。

好比父親對兒子、妻子的疏離、隱瞞,隨著菲傭撞見樓梯間失業父親的一根根菸蒂,這讓觀者有了另一種的「理解/體諒」;母親之於菲傭的懷疑、之於孩子的強勢,原很難令人喜歡,但當懷有身孕的母親賣力找詐騙集團上心靈成長課、尋找生活的「救贖」,當母親看見孩子對菲傭的親密勝於自己那種神情,你又不得不倒向同情母親的那一邊。

看見菲傭之於孩子的真情,你會覺得忙於工作的母親有愧孩子;但當看見菲傭遠赴他鄉幫傭、不得不丟下自己孩子託親友照顧時,這種跨國卻又相同的處境,怎能不令觀者重新質疑自己先前的價值判斷。

這大概就是這部電影引人入勝之處:它設身處地處理不同身分、位置、年齡、國族的處境,讓四個主角活得像是真實生活的「人」,而非小說或卡通故事裡總是善惡分明的「角色」。這樣的處理方式,讓不同位置/身分的觀者,可以在電影找到共鳴/感同身受的元素,但又不陷入二元、是非的線性思考。

之二:活在「真實的」大時代


過去幾年在看台灣電影時,總覺得太「去脈絡化」、也少了「大時代」的歷史背景,這種感觸尤其在《女朋友。男朋友》一片達到高峰;明明是一部主打學運時代的電影,卻草率處理時空背景,電影軸線的發展也與這些歷史脈絡切割、分離,看不出干係,換言之,抽掉了學運的時空賣點,電影只剩千篇一律的偶像劇對白。

《爸媽不在家》觸及九七金融海嘯的反思,導演把大時代氛圍融入四人的生活,透過四人六線的互動,描繪得相當精采。好比孩子手中的「電子雞」被摔破(泡沫幻滅),最後成了三隻真正的公雞(返樸歸真?);面對金融海嘯的衝擊及失業的恐懼,電影沒有灑狗血的老套劇情,而是透過夫妻日復一日的互動、與同事的對白、與孩子的互動,這些生活中一點一滴細微的改變,映照出大時代的劇變。

連明明是交代菲傭與小孩的片段,也能自然帶出對新加坡不合理教育制度的控訴,而不做作矯情。至於菲傭所遭遇的不平等待遇,則透過床鋪、杯子、護照、電話卡等短短幾分鐘的台詞「安排」,就深刻點出。

之三、小細節的巧思


而這部電影最令人感到驚喜的是,主角不多、場景不大,卻很「飽滿」-每一幕的細節都很多。除了畫面中主角們的演技及內心戲,擺設、服裝或是一句看似普通對白,都埋下後續劇情鋪陳的伏筆,這種前後呼應的節奏更令人大呼過癮。

例如,一袋舊衣服,從母親身上,換到了菲傭身上,還成了孩子口中「漂亮」的衣服;一趟祭祖,菲傭坐上駕駛座;孩子生日時與菲傭開心合照的畫面;又如,孩子成天對菲傭喊著「頭髮好臭」,最後「那一撮臭頭髮」竟成了孩子最思念之物。一幕幕都拉出劇中隱隱然「兩個媽媽」的矛盾。

有人形容這部電影彷彿就像新加坡版的《桃姐》;但對我來說,除了同樣觸及主僕關係,《爸媽不在家》的精采度及後座力都遠多過《桃姐》,那就更別說劇本層次的豐富度了。


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