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月19日 星期六

[影評] 武戲文唱與文戲武唱:王式風格的「一代宗師」


若非看見「王家衛」三個字,我是不會對「一代宗師」四個字產生興趣的。畢竟武林、武術、江湖、大俠,諸如此類的這些,早已被拍到爛去,遑論,更不乏有以葉問為主題的那些。但因為「王家衛」三字,讓「一代宗師」四字,得以有機會被重新賦予意義。

熟悉王家衛作品,你一定記得華麗精緻的服裝場景、慢到不行的敘事節奏、不斷出現的平移鏡頭、還有帶點霉味的嗅覺氛圍,當然,還有時不時讓主角背對著鏡頭,然後緩緩回眸,有時一笑,有時卻一皺眉的元素。

一代宗師也不例外。或說,這些特徵更明顯了。


先談王家衛的鏡頭語言;影像上,可以拆成一幅幅框來看。什麼框?就像是那種老式平面廣告看板一樣,妝髮、梳畫、首飾、鈕扣,精雕細琢,一個轉身,定格pose,儼然模特兒排排站。王家衛拍武打片,仍不忘傳達他對電影美學及藝術的偏愛,這是王式風格的武俠。

光與影,則是王式的精髓。不論白天有多亮,他讓電影總是「黑白」分明。王家衛用光與影及攝影技巧的景深,突出主角,讓配角只能是陪襯。一部彩色的電影,就在光影晃動中,明暗分明的交錯下,讓不同的主角「說話」,猛個不留神,看起來還真像是黑白片。

此外,就是主角的「獨舞」;舞,非真舞,而是展演。伴隨身旁來往的人影,模糊且快速;主角一人或坐、或站的身影,聚焦且專注。流動的光影與靜止的凝視,兩相映襯,體現了主角正在時間的「流」裡。

而一代宗師冠上了王家衛三個字,還沒進電影院,就已讓「一代宗師」濃濃的武打味,先打了一層文藝底子。

敘事手法上,果不出所料,無論是開場大雨中打鬥的韻律、一代宗師傳承「搶餅」的比武旋轉、或是宮二先生與葉問在階梯的側身交手,都讓武打不只是武打。當然,王式鍾愛的倒敘手法再度出現;先告訴你結論,再帶你回十年、廿年前重新講故事。一段結論、一段倒敘、再結論、再倒敘,偶爾穿插,形成王式特有的節奏。

這也是一部「文戲武唱」與「武戲文唱」兩面兼具的電影。

「武戲文唱」。一部名為武打的電影,實則「文重武輕」;透過人物的對話、大師與徒弟的交流、高手間的過招交鋒,傳達「真武俠」的哲理,實踐的方式則用王式風格的藝術手法來包裝。

但同時卻也是「文戲武唱」。王家衛其實想「說」的,正是葉問的一生(或說是半生),葉問的「自傳」為真、武打為假;武打之於電影,就像槍之於○○七,只是一個元素、一種工具。

王式的葉問,最絕的手法在於,明明像是半自傳式的葉問自述電影,卻大膽忽略葉問本身的敘事觀點,先是削弱葉問的「台詞」,再讓眾多配角的台詞「說話」,藉以烘托出葉問的人格特質。

可惜的是,濃濃的王式美學,文藝版的一代宗師,還是太貪心。故事發展出太多軸線;前半段聚焦「新舊衝突與傳承」的一場比武大會,在章子怡的「宮二先生」與梁朝偉的「葉問」的相遇後,卻展開兩條軸線,而張震扮演的「一線天」角色又偶爾穿插,卻不深刻,甚至顯得唐突,角色等於被犧牲,也讓電影軸線紊亂。

後半段王家衛太貪心的把說故事的時序及場景拉到香港,但卻只以穿插字卡的方式,倉促交代,讓電影的前半段與後半段的韻律明顯脫節,顯得頭重腳輕。

而宮二說的那段話:「習武有三境界:見自己、見天地、見眾生。」導演最終沒能淋漓發揮,不但未讓人意猶未盡,反而令人惋惜。
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