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其實並不同情女主角/製作人或主播。因為,該節目所聲 稱揭發的內容,有明顯幾個新聞處理上的重大瑕疵:
其一,文件並非正本。
其二,提供文件的並非第一手,也就是消息來源其實是第二 手以上。
其三,提供影本的消息來源其實有說出影本從何而來,但記 者沒去求證(即便此名字是捏造的,但卻沒進一步去問)。
因此,當文件既非正本、消息來源也並非真正第一手當事者 ,記者何以能相信其為真?
即便,新聞團隊一一訪談了當年可能知情的周邊當事人,但 卻是拿著「不知道是否為真(或至少無法證明其為真)」的 文件,去追問其他消息來源,「試圖去證明這份影本所述為 真」;同時,採訪過程,也並非秀出「完整影本」供受訪者 看,而是用電訪,公信力又更加被削弱。
文件真偽上,雖然新聞團隊找了筆跡鑑識專家事前做過比對 ,但「接近真實」並不等於「真實」,無法說服我;況且, 我認為新聞團隊應該花精力在「第一手消息來源」的求證上 ,而非在「不確定來源、不確定是否正本」的文件上做文章 。
進一步,若再檢視後來播出的「新聞呈現」上,又可發現三 大瑕疵:
其一,時間點正臨總統大選敏感期;在消息來源與文件真偽 無法確認的情況下,何以仍決定「播出」?動機當然遭受質 疑。
其二,新聞播出的第一時間,並沒有交代文件的「消息來源 」是誰,等於並沒有交代「是誰指控了布希」,因此,該節 目等於替這則「揭發性」的新聞專題「背書」了,CBS從 「報導者」,變成了「指控方」,等於跳進來成了唯一指控 布希的人。這在新聞處理上,當然要負起責任。
其三,沒有當事人說法平衡。當電視台聲稱揭發了祕辛,卻 是建立在薄弱的新聞採訪基礎上,這時又沒有讓相關當事人 「說話」平衡,同樣不符合我認知的新聞處理。
綜上,雖然電影拍得滿好看的,而且因為記者指控的對象是 「布希」所以令人容易感同身受,但,只要把這則新聞專題 的被指控者由「布希」換成別人,然後再重新想一遍這整個 新聞採訪的求證流程,我就只好收起同情,而對整個過程感 到驚悚。
電影中,有兩句話特別發人深省,剛好可以拿來當做這部電 影的註解。一是「不要放棄提問」,這是新聞從業者不可忘 的一句話;但同時,女主角在接受調查時被質疑的點,同樣 令人警惕,那就是,「是否先入為主相信了某一方提供的資 料?然後再去找支持自己所信的答案?」
不斷提問與懷疑的態度,對受訪者、對消息來源,標準都應 該一致。
此外,除了新聞處理的瑕疵,電視台後來要求主播道歉、記 者及製作人辭職的舉動,我認為「並非」單純是「新聞處理 有瑕疵」的自律行為;從電影脈絡看來,更令我相信的是, 此新聞專題指控的對象,牽涉了電視台高層的利益,這背後 增添了「政治與媒體經營」的魔鬼交易想像。要下屬道歉辭 職,怎麼看都有政治壓力。
換言之,縱然新聞處理流程欠佳徒留把柄,但過程中也不能 不看見新聞編輯室背後的政商利益結構。
其一,文件並非正本。
其二,提供文件的並非第一手,也就是消息來源其實是第二
其三,提供影本的消息來源其實有說出影本從何而來,但記
因此,當文件既非正本、消息來源也並非真正第一手當事者
即便,新聞團隊一一訪談了當年可能知情的周邊當事人,但
文件真偽上,雖然新聞團隊找了筆跡鑑識專家事前做過比對
進一步,若再檢視後來播出的「新聞呈現」上,又可發現三
其一,時間點正臨總統大選敏感期;在消息來源與文件真偽
其二,新聞播出的第一時間,並沒有交代文件的「消息來源
其三,沒有當事人說法平衡。當電視台聲稱揭發了祕辛,卻
綜上,雖然電影拍得滿好看的,而且因為記者指控的對象是
電影中,有兩句話特別發人深省,剛好可以拿來當做這部電
不斷提問與懷疑的態度,對受訪者、對消息來源,標準都應
此外,除了新聞處理的瑕疵,電視台後來要求主播道歉、記
換言之,縱然新聞處理流程欠佳徒留把柄,但過程中也不能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